「惜玉」—— 可人堂·何涛

发布日期:2025-06-23 23:20    点击次数:122

-器-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听到“怜香惜玉”这双壶的时候,我对“怜香”有种昨日看花花灼灼,今朝看花花欲落的感觉,心中情感近乎“质本洁来还洁去”那种悲悯草木的意蕴。而听到“惜玉”,又顿有万物性通灵,连风沙磨砺的石头,都能生出不减清韵的德行之美,十分感叹。

两词化作两器并在一起,一无一有,一显一藏,很有古典文化里,生生不息的灵动感。

图片

图片

惜玉的壶体自下而上,无不浸润着玉的质地,身筒、肩腹、底足、口盖的线条,都是用着反曲线构成的形,像是有古玉在泥土中承着万年石压水流,却不涣散的韧劲似的,柔里隐伏着种内在的舒展,不缺生动。

器的流把根部,很精巧,略细润的收束着,微微内凹,而大口的盖面则是敞阔,恰到好处,有一派君子坦荡荡的从容气度。

《尔雅﹒释器》曰:“肉倍好,谓之璧,好倍肉,谓之瑗,好肉如一谓之环”。

图片

肉就是边,好就是“环”,惜玉的壶盖,像是玉璧丰腴的边肉,浑圆敦厚,隐隐散着温润透明的光蕴气儿。细腻的铺砂更是妙手点睛,砂在内敛的紫泥胎里,像是星辰显于夜空一般,非但没有遮盖掉壶本有的素雅,反而在它灵动勃发的气质里,平添了千年古玉的沧桑沁痕的痕迹。

因为玉器久埋地下,长期受到土壤侵蚀,日积月累,千年后地壳里的一些微量元素会侵入玉石里形成“土蚀”,我把这叫古玉土侵,这样留在玉石上,像锈斑一样的风化痕迹自然无伪,虽然不规律性,但像是大地不经意的篆刻。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何涛老师深谙此意,特地在壶底密密的铺了砂,甚至有意遮掩了底章,只为了更贴近古玉那种深埋厚土、风沙磨砺后皮壳未失、古光犹存的浑朴感。

有话讲“玉在山而草木润,人藏玉则万事兴。”惜玉不是流于匠气的好看,没有繁杂纹饰的它,却别具韵味,这是玉的禀赋,也是人追求的秉性,自然该珍惜。

手拂过器,便能感到它的做工细腻,反曲线摸起来比日光还柔和,弯弯角角都淌着山间融水的清透似的,不是流于匠气的好看,像位举止优雅,谈吐温和的“东方隐士”,灵润古拙,泛着宁静祥和的气息。

灼灼春花似“怜香”,刹那的芳华令人心颤,久经磨砺如“惜玉”,玉石内含清韵,德行自持。作为品茗的雅器,这对壶不仅寓它们自身品质的皎洁,握在掌里也让人感怀。怜香也惜玉,生息亦不止,是值得永恒珍视的美……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艺术家·介绍

图片

主编/仓巴鹿人「惜玉」/可人堂·何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